信与守
最近经历的一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在家人面临严重健康问题时,观念差异可能带来的巨大冲击和内心的煎熬。
事情起源于不久前,我无意中得知父亲身体不适,出现了让我警惕的症状。基于平时关注的一些健康知识和对他的了解,我强烈建议他立即去医院检查。起初他并不情愿,觉得或许只是小毛病,甚至有些听天由命的想法。我努力向他解释潜在风险的严重性,强调有些情况一旦发生,后果可能远比想象中更沉重,不仅是生命的威胁,更有可能是生活质量的断崖式下跌,陷入漫长的痛苦和依赖。最终,他同意了。
当晚的初步检查(包括血液和影像检查)结果并不完全明朗,医生的判断是存在可疑迹象,但未到最危急的程度,建议日间做更深入的检查以明确诊断。
随后的检查证实了情况的严重性。检查结果很不乐观(三支血管都有一定程度堵上,其中有一支看起来要断掉了,另外一支血液也基本没有通过),医生明确建议需要进行一项介入性治疗(血管支架手术)来解决一个危及生命的问题----几处关键的血管堵塞严重。
接下来的日子,家里的气氛变得凝重。我查阅了很多资料,了解了这项微创手术的原理其实相当成熟和普遍,并将一些科普信息分享给家人,希望能打消他们的顾虑。
然而,当真正需要做决定时,家庭内部出现了巨大的分歧。我倾向于相信现代医学的直接干预,认为这是当下最快、最有效的解决方式。但我的弟弟和母亲则对这种介入治疗充满疑虑,担心存在各种后遗症和长期依赖,更倾向于寻求传统中医的调理方法,希望通过更温和的方式"治本"。他们认为,一旦接受了手术,可能就意味着一辈子的束缚,而中医或许能带来更彻底的解决。
我尝试沟通,解释手术的必要性、成熟度以及他们担心的很多问题其实已有解决方案或并非事实。我父亲本人,似乎也因为对手术的恐惧和对自身状况的某种麻木,表现得缺乏耐心去了解详情,倾向于"能不做就不做"。这种胶着状态让我心急如焚,因为我知道他所面临的疾病,每一刻的拖延都可能意味着无法挽回的后果。
更让我感到不安和无力的是,弟弟联系了一位外省的中医,并决定带父亲长途跋涉去看诊。在我看来,在病情未稳的情况下进行这样的奔波,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风险。而且,对于如此紧急的血管堵塞问题,药物治疗(无论中西)见效速度恐怕难以应对瞬息万变的风险。
那几天,我恰好也生病了,身体不适加上巨大的精神压力,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疲惫和焦虑。我拜托母亲多咨询一些相熟的医生朋友,得到的建议也各不相同,有的认为中医调理好也未尝不可,有的则强调了立即手术的紧迫性。最终,家人的选择还是倾向了中医,他们认为西医"副作用大",并坚持办理了出院。
我只能拖着病体,陪他们踏上了那段充满未知和担忧的旅程。一路上的心情,是身体的虚弱与对父亲病情的极度焦虑交织。见到那位中医后,了解到其专业背景与父亲病情的严重性似乎并不完全匹配,这更增添了我的忧虑和一种难以言喻的愤怒。拿了药方后,我明确表示,这样的"治疗"我无法认同。
回到家后,我再次尝试沟通,并动员了其他一些亲戚长辈,希望能共同劝说父亲接受手术。然而,效果甚微。有的亲戚表示理解手术,但也劝不动;有的则认为如果中医真能治好,也算是一条路。
到了这个地步,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所有的道理、风险、科普似乎都难以撼动他们固有的观念和恐惧。我发现自己已经失去了继续劝说的力气,甚至开始回避与他们就此事的沟通。这并非放弃,而是一种复杂的情绪----既有对亲人的担忧,也有对这种沟通困境的疲惫和无奈。
这场经历,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在重大健康决策面前,信息不对称、固有观念、恐惧心理以及家庭成员间不同立场造成的巨大鸿沟。爱与担忧是共同的,但通往健康的路,却在不同的认知下,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这其中的对错,或许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但过程中的煎熬,却实实在在地刻在了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