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伤

  • Posted on
  • by

已过了立秋,家里的春茶放在冰箱里还没有卖掉。我自告奋勇的对父母说,让我有空时去茶店发样品吧。他们满怀希望的答应了。

我拿了样品,在冰箱放了两个星期。取出来打算去发,因为有事,又耽搁了一个星期。正好有同事想要喝茶,我就问家里,能不能把这些样品给他们一些。打电话才知道,家里已经把那些茶叶以一个很低的价格卖掉了。我不禁感到有点伤感和自责。

家里做茶叶至少有三十年的经验。小时候,做茶的季节是除了办喜事外最热闹的时候。那时,机械自动化程度不高,做茶的很多工序需要人工。因此,每到采茶的季节,每家都要请很多做茶师傅和采茶的女工。最多的时候,需要三十几个采茶女工。在当时,茶叶是主要的收入,但并不是全部的收入。每家每户除了做茶,也会种点水稻、地瓜。

大概十年前,茶叶的价格逐渐上涨,其它作物价格低迷,于是大家开始只种茶叶。很多荒山被开采,种上了茶叶。大家开始对其貌不扬的茶叶进行包装:原来只是用透明的塑料袋简单包装下,现在要用薄膜袋包装,装在盒子里。很快,大家发现把茶叶的枝挑掉,口感会更好。接着,茶叶开始被分成六七克一小包,用真空包装。到如今,做好的茶叶如果没有马上卖出去要放在冰箱里,真空包装的茶叶里面还要再装一层保鲜袋。

包装的精致化伴随着的是成本的增加。二十年前,一个采茶女工日薪是十五、六元,到如今,即使六、七十一天也不一定有人愿意干了。而有经验的做茶师傅,一天的工钱五、六百也是很正常的。

包装精致了,成本上升了,茶叶的流行口味也稍有变化:先是浓香的,接着是有酸味的,到如今是清香口味的了。但是,我并没有听说有几户因为做茶发了财的。如果有比较富裕的,那大抵也是做了茶叶生意。

而今年的茶叶行情,就简直可以用天灾人祸来形容了。先是快到做茶的时候碰上工潮,尽管日薪涨到七十,但是我妈至少联系了六七家才找到愿意来采茶的。然后,到了做茶的季节,又遇上了连绵的雨水,原本要做二十几天的茶叶,今年的采茶期只有十几天,很多茶叶都老掉了。最惨的是,茶叶做好了,却很少有客商来。

茶叶的销售已经完全市场化,没有客商来询价,当然是需求减少了。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一些已经形成规模化生产的集团抢占了一部分市场。还有一些通过网络销售也满足了部分需求。但茶叶毕竟不同于书、电器等物品,茶叶买卖双方还是更趋向于当场验货。因此,客商的减少,只能说明,喝茶的人(这些人大多相对有钱)少了。

原本被寄予厚望的茶叶,遇上这惨淡的市场,怎不让人觉得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