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改变思维

  • Posted on
  • by

华盛顿邮报的记者采访了行为经济学领域很热门的学者,讨论了稀缺对思维的影响。后者最近刚与人合作发表了名为《稀缺:为什么拥有太少意味着很多》的书,概括了行为经济学领域的优秀作品。访谈结果经过整理以《贫穷改变思维》为名发表。

虽然原文标题用的是poor,但文中的poor并不是狭义的贫穷,而是指某种资源的不足,因此翻译成稀缺可能更贴切。

作者认为,人一旦缺少某种资源,就会集中精力改变这种状况。这有利于解决问题,但也有可能因此陷入稀缺陷阱。比如缺钱,就会想办法借贷,然后不断还贷借贷;如果时间不够,就会占用别的时间,总是觉得时间不够;或者孤独,为了改变就可能试图使自己变得有趣,越想变得有趣,结果反而适得其反。

举例说,一个印度小商贩,为了赚钱,早上找人借1000卢比,到了晚上赚得1100卢比,还掉欠款,还得付出5%的利率,大概是一天利润的一半,第二天又进入同样的循环。

又比如,在假期结束之前你要完成作业,可是你总是到最后一刻才发现时间不够,然后就是不断的借时间,不断的时间不够用。

陷入稀缺陷阱的人总是认为是因为钱或者时间才不够导致这种被动的状态,其实不是。事实上,你最后总是会完成任务,只不过是借的钱或者时间。试想,如果提前一步做,或者用自己的钱,你就不会陷入这种被动的循环。

借,实际上是现在的自己通过中间人向未来的自己借贷,这过程中,中间人收取了大量的费用。对于时间,也是对未来的透支。

那如何避免这种行为呢?答案就在制造一定的紧迫感。比如你正往一个固定的帐户存钱,可是某个时候你需要动用其中的款项应急。那可以,你让自己作为借贷的中间人,告诉借贷的自己,如果要动用这笔资金,将来就要以更高的利率还回去。对于时间的情况,经常是因为余量比较多,导致刚开始比较松懈,到邻近期限又无法完成任务。为了避免拖延,可以将一个任务分成几个小的任务去实现。

以上就是稀缺会对人的思维的影响,以及避免恶性循环的对策。